書邊事
唐代 - 張喬
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書邊事詩詞賞析
【注解】:
1、調角:猶吹角。
2、梁州:當時指涼州,在今甘肅境內。
【韻譯】:
號角劃斷寧靜清秋,
征人獨自憑倚城樓。
昭君青冢春風吹拂,
夕陽西沉邊城梁州。
廣袤荒漠無兵阻擾,
邊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長如此水,
千秋萬代永向南流。
【評析】:
??此詩是寫作者游歷邊塞的所見所聞。首聯(lián)寫邊塞軍旅生活和安寧,征人安閑無
事;頷聯(lián)虛寫昭君墓秋來依然春風吹拂,梁州邊城一派日麗平和,再次伸述民族團
結,邊防安定;頸聯(lián)極言廣漠邊塞無蕃兵阻擾,游客到這里觀光,反復渲染和平景
象。尾聯(lián)抒寫作者“蕃情似此水,”“長向南流”,民族團結的心愿。全詩意境高闊
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抑揚頓挫,讀來回腸蕩氣,韻味無窮。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 翻譯、評析:劉建勛
【簡析】:
唐朝自肅宗以后,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眾起義首領張議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宣宗因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jié)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將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邊塞地區(qū)才又出現(xiàn)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詩的寫作背景大約是在上述情況之后。
詩篇一展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首句“調角斷清秋”,“調角”即吹角,角是古代軍中樂器,相當于軍號;“斷”是盡或占盡的意思。這一句極寫在清秋季節(jié),萬里長空,角聲回蕩,悅耳動聽。而一個“斷”字,則將角聲音韻之美和音域之廣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調角”與“清秋”,其韻味和色調恰到好處地融而為一,構成一個聲色并茂的清幽意境。這一句似先從高闊的空間落筆,勾勒出一個深廣的背景,渲染出一種宜人的氣氛。次句展現(xiàn)“征人”與“戍樓”所組成的畫面。你看那征人倚樓的安閑姿態(tài),多象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征人無事的神旨。
頷聯(lián)“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風”,并非實指,而是虛寫?!扒嘹!?,是漢朝王昭君的墳墓。這使人由王昭君和親的事跡聯(lián)想到目下邊關的安寧,體會到民族團結正是人們長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會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風中搖蕩一樣,長青永垂?!傲褐荨?,當指“涼州”。唐梁州為今陜西南鄭一帶,非邊地,而曲名《涼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涼州,地處今甘肅省內,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與涼州地帶一東一西遙遙相對。傍晚時分,當視線從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涼州時,夕陽西下,余輝一片,正是一派日麗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見,即使在那更為遙遠廣闊的涼州地帶,也是十分安定的。
頸聯(lián)“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游”,“大漠”和“窮邊”,極言邊塞地區(qū)的廣漠;而“無兵阻”和“有客游”,在“無”和“有”、“兵”和“客”的對比中,寫明邊關地區(qū),因無蕃兵阻撓,所以才有游客到來。這兩句對于前面的景物描寫起到了點化作用。
末聯(lián)兩句“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詩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按怂辈淮_指,也可能指黃河。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lián)翩。他想:蕃情能象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這表現(xiàn)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愿望。
全詩抒寫詩人于邊關的所聞、所見、所望、所感,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有抑揚頓挫;運筆如高山流水,奔騰直下,而又回旋跌宕。正如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所說:“此詩高視闊步而出,一氣直書,而仍頓挫,亦高格之一也?!?/p>
(陶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