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
3、《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蔽迮_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4、五臺山由古老結晶巖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五峰之外稱臺外,五峰之內稱臺內,臺內以臺懷鎮(zhèn)為中心。五臺山最低處海拔僅624米,最高處北臺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臺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五臺山自然植被以草地為主,由草甸、草原、灌叢構成,是優(yōu)良的夏季牧場。
5、五臺山地質古老,地貌奇特,地處華北大陸的腹地,與恒山-太行山連續(xù),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大面積出露了地殼不同層次的巖層和地質構造,展示出中國大陸基底的地質構造和地質組成,是由大于25億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層構成的最高山脈。在漫長的地球演進中,五臺山經過了“鐵堡運動”、“臺懷運動”、“五臺運動”、“燕山運動”,形成了以“五臺群”綠色片巖及“豆村板巖”構成的“五臺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發(fā)育的冰川地貌、獨特的高山草甸景觀,更有第四紀冰川及巨大剝蝕力量造成的“龍磐石”、“凍脹丘”等冰緣地貌的奇觀。
6、五臺山擁有獨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質構造、地層剖面、古生物化石遺跡、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緣地貌,完整記錄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質演化歷史,具有世界性地質構造和年代地層劃界意義和對比價值,是全球地質科學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塊碰撞造山過程的最佳記錄,是開展全球性地殼演化、古環(huán)境、生物演化對比研究的典型例證。因此,五臺山被譽為“中國地質博物館”。